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二十二章 风云再起(5) (第2/2页)
他到边关来就一起跟来了,两人也确实年龄相仿,说是一起长起来的路寻倒信,只是单说为尹三而来,他是不信的,什么样的朋友值得舍弃京城的好日子跑到边关受苦,但是路寻也没说什么,毕竟他也认识,相互认识的人也好相处,他也不在意她到底怀揣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到这,反正不是投敌就好,无非就是打打闹闹罢了。但是一开始就觉得尹三身份不简单的路寻现在更加的肯定了,路寻现在是知道范青竹的身份的,他俩能玩到一起,那至少也该是门当户对,要不然不会存在一直能保持到他俩这么大的友谊,不是说友谊会变质,只是说家世的差距会让思想有所差距,三观出现差距的人很难长久的在一起。 按照路寻的设想,边关治理的第一步就是要重建已经荒废多年的边关市集,上一代是漠北朝廷自然不用在意这些事情,如今又是大乾的朝廷,要想边关稳定必须要知道漠北人民想要什么,为什么要屡次南下抢夺,路寻知道人在这个世界上想要的能够舍得生命冒险的无非只有一件,那就是活着,之后才是怎么活着,漠北人以放牧为生,土地都是草原,难有耕地,所以当冬天来临,绿草枯萎的时候便是漠北最难熬的时候,如果这个时候能够给与帮助让他们乐得安宁,他觉得那边关之事就解决大半了。 说干即干,市集设在了关外,占地五十亩,离边关近的土地都是些无主之地,因为不保险谁也不愿在这片土地上开荒,所以开发起来很容易,甚至不需要朝廷的批文。人力都是从军营里抽调的,开始的市集也不要怎么华丽,自然就不要那么多能工巧匠,如果往后互市的效果好的话,路寻再考虑增添些娱乐场所并改善坏境,那都是后话,现在效果未知,没必要投入那么大。 市集的建设很快,但是后续的招商工作很艰难,因为漠北大军常年南下,导致大乾朝民众对漠北的印象极差,信任度不高,对互市有所抵触,抵触的结果就是没人主动愿意到边关与漠北民众做贸易往来,也就导致只有市没有人的场景。 路寻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很难改变民众对异邦的看法,毕竟去年秋天的惨案还历历在目,无数的人家流离失所,现在朝廷让人进驻边关市集肯定是异常困难,所以路寻和尹三几人讨论后决定向皇帝求助,请求他下旨意派官商来边关贸易,到时候民众看到这之中的丰厚利润,自然就愿意贸易了,当它有一成的利润,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;有两成的利润,它就活跃起来;有五成的利润,它就铤而走险;为了一倍的利润,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;有三倍的利润,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上绞架的危险,那时候什么抵触什么印象就变得不值一提。 皇帝很重视,官商隔了一个月便陆陆续续的来到边关,官商们带着丝绸细绢茶叶瓷器等到边关准备交换,刚开始的时候漠北民众很少来到这进行交易,因为不光大乾民众对他们有抵触,他们对大乾也有恐惧,怕这是个陷阱,初春的扫荡在他们脑海里同样是记忆犹新。所以这个边关市集倒成了对内市集,全是些大乾民众去换东西,毕竟南方的东西在这也甚是稀奇,要是以往很多商队都不会到这么偏远的地方行商。 尹三献策要路寻派一队人马去草原宣传,给他们讲解互市的好处,路寻觉得这种方法收益太小了,越是苦口婆心的去劝说他们越会觉得我们收了好处,要欺诈他们,最后能被劝动的只有心里本想去却碍于某种原因的人。路寻决定还是采取跟大乾这面一样的策略,让漠北的一些人尝到甜头,等他们看到利益自然也就跟风而至了,至于这人员,路寻觉得就那帮漠北战俘就合适,反正杀了影响还不好,留在这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机,彼此之间还有着仇恨,很难融入大乾朝的社会,干脆就借机让他们回归草原得了。 只是人选是经过层层筛选的,最终站到路寻面前的只有十个人,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年轻人,可能也是因为老人思想很固执不好接受新时代的产物。路寻嘱咐他们几句行商的事宜,强调他的目的,给与了他们启动银两,告诉他们到时候只要把启动银两补回来,剩下的钱都是他们的。路寻不怕他们亏本,因为市场竞争力很小,而市场需求又很大,销售策略很好制定,甚至不制定都行。路寻还让他们可以再带几个随从一同出关贸易,随从自然还是从战俘中挑选,但这次是他们自己挑选,路寻绝不插手,这其实就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家人捡出去,路寻故意的卖给他们的一份人情,这将是一场双赢的买卖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