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64章 张居正改革遍地开花 (第1/2页)
第264章张居正改革—遍地开花 【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比他想象的还要理想有用。 他推出是为了整顿赋税、稳定经济、克服财政危机,可在实施的过程中,却是切实的超越了张居正这个提出创造者的主观意愿。 它简化了赋役征收的形式,传统的赋役都是分开来收,赋的主要载体是田地,役是人力,而一条鞭法将赋役结合在一块,对于土地少或者说没有土地的农民而言,减少了负担。 再就是用银钱代役,好像好几个改革的人都会选择这个思路,农民可以不用强制的服役,有自由的农忙时间,剩下来的时间会使得他们去做一些短工,离开土地来创造价值。 而商人购置土地就得承担大部分的赋役,若是想要避免,那么就要选择新的商业模式,比如说投资工商业,居然在一定程度还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。 工商业里面又需要劳动力的投入,空下的农人成为这部分劳动力。 当然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,每户人家的役钱多少算合适,不然过高的话,还是得被迫服役。】 至于什么钱都交不起的,那还是老老实实服役吧,还能领点钱回来。 这就需要专业的经济人制定核算。 虽然有部分什么经济的玩意听不懂,但大体的意思还是知道的,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。 如此简单的逻辑话语,英国公听着朱厚照骄傲的说出来,很想要捂住脸。 可惜他不能,只能努力端住表情。 朱厚照可不在乎,自从知晓自己没什么好名声,加上连皇位都要过继人之后,更加放飞。 他还在那念叨:“哎呀,这个张居正还得多少年出生啊?要是他和王先生都是我手底下的人就好啦。” 那你是在做大梦。 不少人听了没搭腔,但心里都立马回嘴。 【一条鞭法并不单单只是在张居正在朝的时候实行,之后赋税制度都是在上面进行细微的变化。 而在这个过程里面,张居正的功劳毋庸置疑。 第一是推广之功,一条鞭法也并不是突然出现在明朝,宣德、嘉靖、隆庆都有人提出,有人实施,有人失败,最后不了了之。 虽然它们都不是一条鞭法,但内容多多少少都有所关联,张居正实施过程很是谨慎,又是试点,这次的地点在湖北,实施后只有少部分人说不便。 接着又在北方试点,同样得到正反馈后才进行推广。 一直到万历五年才开始全国推行,一条鞭法从明中叶开始萌芽,但一直到万历五年全国通行,中间波折不断,最后被张居正定为国策,不得不在这夸夸他的功劳啊。】 “确实是能臣啊。” 张居正的厉害哪怕是对他行事有所不满之人也不会否认,他们又不是真的看不到一点好。 只是他越好,越是叫他们心绪复杂而已。 难道就真的没有君子之风的能臣名臣吗? 林书:呃,搞政治的还想出淤泥而不染,这就有点为难人了啊。 一般什么君子之风的,最后都是被贬被贬被贬。 【再就是,一条鞭法突破了重农抑商的桎梏。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需要实行以农为本的国策,但到了明朝情况显然不一样,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,虽然和宋朝比起来某些地方还在走退路。 一条鞭法显然对商品经济有着强刺激,张居正那会儿并不懂什么资本经济,只是凭借着对时局的敏锐和改革的坚定,推出来这么一套以农资商、商利农的政策。 居然能认识到农商需要发展平衡,在他所处的时代里面难能可贵。】 虽然得天花乱坠,但基本明清往前捯的都没打算用。 正如,他们的农业撑不起,若是不干预压制商业,那么国家的农商绝对会失衡。 以他们的生产力水平,经济会直接崩盘。 所以也不是什么时候发展经济都是对的,毕竟古代就有浩大的商战了,管仲就是其中的翘楚和异人。 【搞完钱以后自然得搞点国家建设,水利向来都是和农桑挂钩,基本上这个开支在每个朝代都会有,张居正自然不会在这些国家基础设施上面抠门。 黄河泛滥一直都是大问题,尤其是经过锲而不舍的对黄河改道,泛滥出来几乎一淹没就是一整个城池。 张居正从万历四年开始,相继启用吴桂芳、潘季驯为漕运总督,全力支持二人的工程。 在治水的同时,他这边更改了漕船起运和入京的时间,避开春汛,减少损失。 只能说,当初规定南方漕运过淮的皇帝是个大聪明,刚刚好在春汛期间路过黄淮段。】 本来还听得好好的,一听到后面,朱棣只想大声问出来,到底是哪个脑袋长出来是个摆设的蠢货提出来的。 漕运的时间改一改是会死啊? 是死犟着还是不知人间烟火,不懂什么时候有春汛啊? 无论是哪一种,都足够叫人无语。 【除此之外,张居正还对驿站进行了改革。 这个方面还挺新奇的,倒不是说古代的驿站不重要,而是很少在改革当中把它也扒拉进来。 驿道四通八达,自然需要相配应的驿站,到了明朝,从京师到各个地方的驿道上,有驿站1936处。 驿站专门负责接待出差的官员小吏,但是吧,内部使用的车马驴这些交通工具,还有配备的马夫船夫等人都是从民间征集,且不付钱。 这个cao作我都没想到,真真就是官府吃霸王餐啊。 这也就意味着,驿站接待的人越多,落在百姓身上的负担就越重。 后面更是越来越严重,过往的朝廷命官和皇亲国戚对驿站过额使用,朝下索供、泛滥派遣差役比比皆是。 只能说,蚊子再小也是rou啊,我都没想到驿站还成为一群人的勒索地点。 事实告诉我们,没有差的大环境,只有不努力的人。】 他们自然不会傻到把天幕的话当作好话听,虽然很多人都没有勒索过,但多多少少用过驿站,当时还未曾觉得,现在只觉得和压迫百姓、吃民脂民膏的人无所差别。 享用了便是享用了。 而生活在驿站附近的百姓更是眼里含泪,官府要征集,家里还不能反抗。 可这世道,家里能有几头牲畜都可能是全部的资产,还被强硬的充公,哪里受得了啊。 又找到一个错误处,不少朝廷都开始翻自家的驿站制度。 别的不说,那什么不给钱就征调百姓家的牲畜和民夫,很叫人脸面挂不住。 神宗听到自家的皇亲国戚,小小年纪眉头紧皱,那都是长辈啊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